坐在大学图书馆里,想起初三那年把课本藏在床底的日子。当时觉得上学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,现在回头看,那段 “不想学” 的时光,其实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
微信截图_20250525160217.png

允许自己 “摆烂” 一天。我曾连续一周没写作业,被老师叫到办公室。出乎意料的是,班主任说 “如果你实在不想学,就调整一天,明天再开始”。那天我在操场跑了 10 圈,反而想通了 “摆烂更累”。后来发现,偶尔的 “放纵” 不是放弃,是给紧绷的神经松松弦。
找个 “学习搭子” 互相拽。我和同桌约定 “每天互相抽查 5 个单词”,谁答不上来就请喝可乐。为了不输给她,我每天早上提前 10 分钟背单词。后来我们都考上了重点高中,现在还保持着联系。一个人的坚持很难,但两个人的约定能产生神奇的力量。
给学习找个 “功利性目标”。我当时特别想买一双限量版球鞋,就和妈妈约定 “每次月考进步 10 名,就存 200 块”。为了球鞋,我居然主动请教了老师 “压轴题怎么做”。别觉得 “功利” 不好,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,看得见的 “小奖励” 比空泛的 “为未来努力” 更实在。
记住 “老师也是普通人”。有次我顶撞了数学老师,怕被穿小鞋,结果第二天他主动找我:“昨天我说话也冲了,抱歉。” 原来老师也会犯错,也会道歉。后来我敢在课堂上提问了,发现 “不懂就问” 没那么可怕。打破对老师的 “权威恐惧”,课堂会亲切很多。
把 “大目标” 切成 “小块”。当时觉得 “考上高中” 像爬珠穆朗玛峰,后来我每天只想 “今天弄懂一道物理题”“背会 10 个单词”。三个月后,居然不知不觉跟上了进度。就像吃蛋糕,一口一口来,再大的块也能吃完。厌学的孩子不是没目标,是被目标吓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