批改作业时,看到小林本子上的涂鸦比字迹还多,想起他上课总望着窗外发呆。初中老师常说 “别让一个孩子掉队”,但真正的追赶,是先让孩子愿意站起身来。
把知识点装进生活的口袋。讲物理浮力时,我带了瓶可乐和罐雪碧,让学生观察 “为什么可乐沉底,雪碧漂浮”。小林第一次举手,说 “因为雪碧里气多”。后来他在日记里写 “原来喝饮料也能学物理”。孩子不是讨厌知识,是反感把知识变成干巴巴的条文。
用 “小成功” 搭台阶。我给基础弱的学生设计 “分层作业”,比如让小林每天只做 3 道计算题,但要求写清步骤。当他连续 3 天全对时,我在班上展示了他的作业本。那天他坐得笔直,下课主动问 “明天可以多做 2 道吗”。每个孩子都需要被肯定,哪怕进步只是一小步。
留 10 分钟 “课堂树洞”。最后一节课的最后 10 分钟,我让学生写 “今天最想对老师说的话”。小林写过 “我觉得历史课比游戏无聊”,我回复 “下次我们用角色扮演讲楚汉争霸怎么样”。第二周的历史课,他主动扮演了项羽。倾听比说教更能打通沟通的路。
让错误变成 “教学契机”。小林背错英语单词时,我没让他罚抄,而是说 “这个单词和‘阳光’(sun)很像,你看只差两个字母”。后来他自己总结了 “单词联想记忆法”,还在小组分享会上做了演示。把批评变成引导,错误就会成为进步的路标。
记得孩子的 “非学习优点”。班会课上,我让每个人说 “我最擅长的事”。小林小声说 “我会修自行车”,我立刻接话 “那下次班级活动,自行车坏了就靠你了”。他眼睛一亮,后来不仅修好了班里的旧自行车,还主动帮同学解答了 “齿轮转动” 的数学题。认可孩子的多元价值,他才会相信 “我是个有用的人”,进而相信 “我也能学好”。